報告題目:核物質超流核中子星冷卻
報 告 人:董建敏 副研究員 近代物理研究所
報告摘要:
中子星冷卻是天體物理和核物理共同關注的重要研究領域。隨著天文觀測數據大量的積累和精度的提高,人們期望通過觀測來提取中子星結構以及高密度核物質的一些基本信息。特別是, 天文觀測上Cas A超新星遺跡中子星的快速冷卻的發現,不僅激發了人們對中子星冷卻本身的極大興趣,同時也推動了人們對核物質超流性和中微子發射等重要問題的研究。計算了由于核子之間短程關聯導致的費米面排空效應對中子星冷卻過程輸入量的影響,包括中子星物質超流性、中微子發射、物質熱容量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給出了費米面排空效應對冷卻曲線的影響。結果表明:1)費米面排空效應會導致中子星物質中超流能隙壓低一個數量級,從而對超流性在中子星冷卻中的作用提出了質疑。 2)費米面排空效應并不能改變直接Urca過程的閾值;如果直接Urca過程能夠發生,費米面排空效應將導致中微子發生率的降低,該結論與人們以往的預期完全相反。此外,間接Urca過程、軔致輻射和3PF2庫珀對形成-破缺過程的中微子發射率也被壓低,而且這一壓低效應在高密度情況下尤為明顯。3)中子星內部β穩定物質熱容量被降低。4)年輕中子星的冷卻會被延緩,因此,在精確研究中子星熱演化時,費米面排空效應需要被考慮。這澄清了核子短程關聯導致的高動量尾巴在中子星冷卻中的作用,深化了對中子星冷卻和核子短程關聯的認識。
報告人簡介:
董建敏,山東臨沂人。2012年近代物理研究所/蘭州大學博士畢業,專業為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同年被近代物理研究所聘為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原子核結構理論;核物質狀態方程與超流性;中子星結構、熱演化、磁化等。在Phys. Rev. Lett.,ApJ,Phys. Lett. B,Phys. Rev. C(D)等國內外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總共被引用800余次。2012年獲得中科院院長特別獎,2015年獲得盧嘉錫青年人才獎,2018年入選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優秀會員,2018年獲得近代物理研究所青年科技人才獎特別獎。
報告時間:2019年08月09日(周一)上午10:30
報告地點:臺本部南樓210會議室